文/葉志堅



談到西班牙,許多人的印象應該都是停留在「鬥牛」和「佛朗明哥」舞蹈;但其實除了鬥牛和佛朗明哥舞蹈之外,西班牙還是全球面積最大的葡萄栽植國家,特別是位於首都馬德里(Madrid)北方的里奧哈(Rioja)更是世界頂級紅酒的生產地。

不過,關於西班牙的葡萄酒,卻留給世人太多的迷惑和弔詭,譬如:為何這個全球面積最大的葡萄栽植國家,葡萄酒的生產量卻不是全球最大,而只是歐洲第三?又或著,明明是西班牙的葡萄酒,為何卻總是處處流露著濃濃的法國味?對於這些不尋常的跡象,其實就如同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筆下,關於《唐吉軻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的反諷一樣,結果和初衷之間存在著很遙遠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最大的弔詭

由於西班牙的土地貧瘠,並且天氣乾燥、炎熱、雨量稀少,再加上嚴格立法禁止以人工方式對葡萄園供給水源,使得西班牙葡萄樹的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但也因此,導致西班牙發展出另一種有別於其他國家的葡萄園風貌。

 

全球大部分國家在葡萄樹的栽植上,一般都是以1.4公尺見方的間距來種植葡萄樹;但在西班牙,卻必須將間距擴張為2公尺,以便葡萄樹能夠汲取足夠養分和水源。

這種葡萄樹之間最遙遠的距離,造就了西班牙全球最大葡萄栽植面積的虛名,讓葡萄酒的產量和葡萄樹的栽植面積之間,產生了一種不相符的弔詭現象;因此,儘管西班牙葡萄園的栽植面積佔據全球第一,但在葡萄酒的釀造生產量上,卻只是歐洲第三,略遜於義大利和法國。

法國味從何而來

19
世紀末那場葡萄根瘤蚜蟲病菌的浩劫,讓許多法國酒莊都毀於一旦;但對於西班牙來說,雖然安達魯西亞(Andalusia)、加泰隆尼亞(Cataluna等地的葡萄園也都遭受到病菌襲擊,不過北方的里奧哈(Rioja)卻早已找到防止病害侵襲的方法。

里奧哈的葡萄農,將歐洲原生葡萄品種的樹幹,嫁接上具有免疫能力的美國葡萄品種根部,種植出能夠對抗葡萄根瘤蚜蟲病菌侵害的葡萄。

後來法國波爾多地區許多因葡萄根瘤蚜蟲病菌侵害而無法營生的酒農,在得知西班牙里奧哈的情況之後,便紛紛來到里奧哈尋找新的葡萄酒生機,重新開展他們的釀酒事業;因此,法國先進的釀酒技術便在此時,大量從波爾多移轉到西班牙的里奧哈。

法國人將「巴利克」(Barrique)的陳年秘密,以及葡萄酒「發酵溫度調節」的方法,傳授給西班牙的酒農;里奧哈在結合「法國釀酒技術」和「可抗菌葡萄」這兩項優勢的情形下,很早就能夠釀造出高品質的法式波爾多葡萄酒。



另一項法式精神 西班牙葡萄酒的分級制度

1970122,西班牙仿造法國的AOC
「管制原產地名稱制度」(Appellation d'Orgin Contrôlée),制定了一套葡萄酒的分級管理制度,將西班牙葡萄酒分為四個等級。

最高的等級是DOCaDenominación de Origen Calificada),列級於這個等級的葡萄酒,必須要用符合最嚴格條件規定的葡萄園,所生產的葡萄品種來釀造;如里奧哈,便是這類等級葡萄酒的代表地區。

次一等級的是DODenominación de Origen),列級於這個等級的葡萄酒,所使用的釀酒葡萄,必須要是該指定栽植地區所認可的葡萄栽植品種;但和法國不同的地方在於,西班牙的指定栽植地區相當廣泛,有時容易產生等級上的混淆。

再次一等級的是VdlTVino de la Tierra),這個等級的葡萄酒和法國的「Vin de Pays」類似,都屬於地區特產的產地名稱標示葡萄酒。

最後一個等級則是VdMVino de Mesa),所指的就是一般日常生活飲用的廉價葡萄酒;根據統計,在過去西班牙葡萄酒尚未邁向高級化趨勢之前,約有75%的西班牙葡萄酒都是隸屬於這個等級。

歷史往往是狡猾的,正如同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軻德》;原本對騎士精神的「反諷」,卻在日後成了偉大的「尊崇」。

西班牙的葡萄酒事業,流露著一種「弔詭」的「騎士精神」;當我們在啜飲西班牙葡萄酒的同時,我們呼吸到的其實是那股對理想的堅持,不論歷史是否反諷。



 

原文網址: 詩人酒評》西班牙葡萄酒的弔詭| 生活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2/01/01/327-2772131.htm#ixzz1iS5AJ1j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肯歐Euro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